发布日期:2025-07-03 22:41 点击次数:117
以前上交所杠杆,咱们把稀土当煤卖,论吨装袋拉出去;如今,高纯度稀土像黄金,得按克标价贴签。这背后没什么玄学,靠的是一个人,一项技术,撑起了整个行业的“身价”。
他叫徐光宪,北京大学教授,人送外号“稀土之父”。他用几十年时间,从实验室里抠出一套串级萃取法,把镨钕从“缠在一起”变成“各走各路”,把中国稀土从“挖矿大国”变成“提纯强国”。
稀土不是稀罕物,技术才是命门。这场靠知识换地位的“科技突围战”,就从他手里打响了第一枪。
镨钕像双胞胎?他硬是劝分了家
1972年,北京大学的实验楼灯光通明,一盏灯照亮一桌瓶瓶罐罐,也照着中国稀土行业的未来。当时,国家交给一个小组一个任务:把镨和钕分开。
这俩兄弟像连体婴儿,理化性质差异小得几乎没有。军工需要高纯度材料,可实验室一瓶接一瓶,就是分不清楚你我他。
谁来解这道题?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徐光宪站了出来。他组建团队,从头搭实验。从溶剂选择、配比浓度,到试管之间的角度、速度,每一步都卡得严丝合缝。
技术方向叫串级萃取理论,意思简单说,就是让每一滴稀土溶液走上特定的“独木桥”,一关一关分下去。
他设计出150级串级萃取流程,用的是“理性+秩序”双保险,把物理相似、化学性质极近的镨钕强行拉开了差距。
这套方法一试成功,最终镨、钕纯度达到了99.99%。结果震动了工业界。那一年,中国稀土从此有了“高精度”这个词。
这可不是科研圈自嗨。这项成果成为当时全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第一位。中科院、国防科委、冶金部都来了,北京的试验一完成,内蒙古包头立即启动试产线。
谁都知道,这技术一旦能跑起来,中国稀土就从“量多”变成“值高”。
徐光宪让实验室的胜利走出校门,变成生产线上跑的设备。这不是搞一篇论文,而是真正开始改变资源命运的第一步。
串级萃取听起来是个化学名词,但在那个时代,它像是中国科技工人和国家命运之间的一座桥。接下来的十年,这座桥越来越宽。
实验室有光,车间才会亮
时间到了1990年代中期,中国稀土看似出口大国,其实是粗矿外卖,钱没赚着,污染留家里。技术虽然有了,可设备落后、流程断裂、标准缺位。
那时候,很多稀土厂还在靠工人手动操作溶剂罐,一滴一滴调。精度怎么控?根本没法控。
徐光宪没歇着。他带队联合包头、赣州等地试验基地,推进“中试—工业化”全过程。前线是设备研发,后面是理论校准。他一句话掷地有声:“研究不是写论文,是得能上流水线。”
1993年,稀土萃取工业化设备正式试运行。他给每个流程段设定控制范围,把浓度、温度、流速写进量化标准。
车间工人用一张表就能看出哪个点异常,哪一级出错。整个分离流程像数控机床一样稳定。
成果很快显现。1996年,中国首次批量出口99.999%纯度的稀土氧化物。客户是日本住友电工,价格远超此前市场平均。过去稀土是“论吨卖”,这批货,按“克”定价。
谁先“破防”?是美国人。1998年,美国通用化工关闭了最后一条稀土分离产线。转而来中国采购。这是冷冰冰的市场行为,也是热辣辣的现实逻辑:有技术,就有订单;没工艺,就得买单。
背后站着谁?还是那位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技术方案的提出者,也是产业路线图的主笔人。这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用几十年时间,把科技一步步磨成产业刀刃。
而这把刀,后来切进了国际稀土定价权的桌面。
价格牌拿回来了,还得看谁拿得稳
进入2000年代,全球“高新材料竞赛”开始升温。美国、日本、德国纷纷升级磁材、电池、光电技术,对稀土需求直线拉升。但此时的稀土供应格局已经变了。
中国拥有世界稀土产能85%以上,但储量只占全球不到30%。谁控制分离提纯工艺,谁就控制产业命脉。徐光宪当年的串级萃取理论,正是中国在这个博弈中拿得出手的底牌。
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价格开始连续上涨。尤其高纯度产品,单价从几十美元拉升到数千美元。
外媒写道:“中国在用稀土卡住全球产业链的脖子。”其实不是卡,是长久被压价之后的一次翻身。
国家也顺势推出出口配额管理,技术准入标准重新调整。高纯度稀土出海,低水平加工厂限产,倒逼外企转型。
一些西方公司找上门来谈合资——想从源头技术上分杯羹,可终究发现:流程复杂、知识产权缠绕,没门。
此时的徐光宪,已经卸任一线岗位,但每年还带研究生搞实验。他始终强调一句话:“国家资源必须靠自己掌握。”这一理念,后来写进国家稀土产业政策。
2010年,中国主导推出稀土价格指数,标杆市场从伦敦移到上海。这是几十年坚持“科技自主”的成果开花,也是那盏实验台上的光,一路点亮定价权、标准权和规则权。
有评价说,徐光宪不仅改变了稀土产业的技术格局,也改写了中国和世界在稀土资源上的谈判位置。
一个人,点亮一个行业;一项技术,撑起一个产业。这事,就发生在中国。
参考资料:
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学习时报.2024-03-13.
“稀土之父”徐光宪: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中国青年网.2019-06-05.
【院士之家】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他如何改写中国稀土命运?.江苏省科协.2025-06-11.
徐光宪院士:用创新改变了世界稀土市场格局.科学时报.上交所杠杆
上一篇:股票怎么配资杠杆 富时A50期指连续夜盘收跌0.18%,报13715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