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6 21:49 点击次数:126
出品 | 财银社线上配资炒股
文章 | 贾茹
编辑 | 何碧
图片
作为中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融镜像,晋商银行的兴衰曲线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深度交织,在2010-2020年煤炭经济鼎盛期,晋商银行依托“煤焦冶电”产业链信贷扩张,资产规模十年间狂飙4.5倍至3600亿元,采矿业贷款占比峰值达23.6%,缔造了“一矿一贷”的粗放增长范式。
然而,随着2016年供给侧改革启动、2020年“双碳”战略落地,山西经济开启艰难转身,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从63.8%降至56.2%,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5%,但2024年全省GDP增速仅2.3%,不及全国均值一半。
这种“新旧动能转换时差”在晋商银行的财报中具象化为冰火两重天,煤炭客户不良贷款余额三年激增3.2倍至43亿元,而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转型赛道信贷渗透率不足7%,绿色贷款占比仅4.5%。
当资源型省份的转型阵痛穿透金融防火墙,晋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波动、盈利动能衰减,恰成为观察区域银行与地方经济共生关系的解剖样本,其困境背后暗含着“资源诅咒”在金融领域的传导逻辑。
规模驱动模式失效
从盈利能力的纵向对比来看,晋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自2021年起已显露疲态,2021年该行实现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8.5%;2022年微增3.3%,至18.9亿元;2023年则达到20.0亿元的历史峰值,同比增5.8%,但这一增长势头在2024年戛然而止,净利润骤降至17.5亿元,同比降幅达12.6%。
图片
这种断崖式下跌的核心驱动因素可从收入结构与成本端双向解构,利息净收入作为传统盈利支柱,2024年为41.9亿元,较2023年的42.4亿元下降1.1%,净息差从1.36%收窄至1.20%,反映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负债成本刚性上升与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双重挤压。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11.4%至3,477亿元,但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35个基点至3.37%,说明规模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抵消定价能力弱化的负面影响。
图片
非利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0.8%至6.3亿元,其中结算清算收入锐减60.5%,暴露出对传统中间业务的过度依赖及数字化转型成效不足的问题。
尽管交易收益从2023年的亏损7,850万元扭转为2024年的盈利1.15亿元,但这种依赖于市场波动的收益具有不可持续性,难以构成盈利的稳定器。
资产质量隐忧浮现
资产质量的变化轨迹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经营风险,2019年至2021年期间,晋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1.7%-1.8%的行业较优水平,但2022年起风险开始显性化:2022年末不良率跳升至1.92%,2023年微降至1.78%,2024年进一步降至1.77%,表面看似改善,实则暗藏隐患。
细究其不良贷款结构,公司贷款不良率从2021年的1.65%攀升至2024年的2.19%,特别是制造业不良率从0.75%飙升至2.83%,采矿业从零不良突增至1.57%,反映出区域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信用风险集中度过高。
图片
尽管2024年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从8.94亿元压降至0.31亿元,但这种大幅改善主要依赖风险出清而非内生性风控能力提升,且关注类贷款占比从3.7%上升至4.6%,预示潜在风险仍在积聚。
拨备覆盖率虽从198.71%提升至205.46,但显著低于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存在隐忧。更值得警惕的是,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金额从2023年的143.2亿元增至167.5亿元,同比增幅达17%,但不良生成率仍维持在0.8%以上,说明风险识别与处置效率有待提升。
内生增长与外部补充失衡
资本管理层面,晋商银行面临补充渠道单一与消耗加速的双重挑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1年的11.98%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10.18%,降幅达180个基点,主要归因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远超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
尽管该行于2024年发行20亿元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但此类工具成本高昂且具有股息暂停支付条款,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资本充足率12.84%虽满足监管要求,但距离监管预警线仅余2-3个百分点,制约未来业务拓展空间。
从资本使用效率看,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从2021年的1.2%下降至2024年的0.7%,资本回报率的下滑凸显资源配置效率亟待优化。
业务结构转型的成效与局限亦值得剖析,公司银行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68.3%降至2024年的60.1%,但绝对规模收缩,反映出对公客户粘性不足。
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从21.5%提升至23.9%,但个人贷款不良率仍高达2.28%,信用卡余额下降14.5%,说明客群下沉过程中风险定价能力尚未建立。
图片
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从9.8%跃升至15.6%,但其中债券投资收益率从3.29%降至2.86%,且特殊目的载体投资规模激增114.8%至217.9亿元,存在通过复杂交易结构掩盖真实风险的嫌疑。理财业务规模萎缩18.1%,净值化转型压力下中间收入增长动能不足。
此外,晋商银行的金融资产分类与减值计提存在改进空间,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78.2%降至2024年的72.9%,但FVOCI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透明度不足,2024年金融投资减值损失转回17.7亿元的操作缺乏充分披露,可能影响财务信息可比性。
递延所得税资产从20.8亿元增至25.1亿元,主要源自可抵扣亏损的确认,但未来应税利润的实现能力需结合盈利预测审慎评估。
区域性银行的生存突围
面向未来发展,晋商银行需构建多维度的战略突围路径,首先,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框架,通过优化存款期限结构、发展结算性活期存款,降低付息率;同时聚焦战略新兴产业贷款,提升风险定价溢价能力。
其次,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行业景气度与区域风险联防机制,特别是对煤焦、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敞口实施动态限额管理。加速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依托山西人口基数优势拓展消费金融场景,但需同步构建差异化风控模型,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探索配股、可转债等股权融资工具,优化资本结构。
最后,强化公司治理透明度,细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披露,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以吸引长期投资者。
总体而言,晋商银行的财务表现折射出区域性银行在宏观经济转型期的典型困境,传统增长动能衰减、风险暴露滞后性、资本约束硬化。
唯有通过战略聚焦、管理精细化与创新突破线上配资炒股,方能在银行业分化加剧的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